一要高度重視創新工作。著力推進企業科技創新,加快構建“企業主體、市場導向、產學研聯、政府扶持”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。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,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“三大主體”地位,構建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自主創新體系、以產學研聯合為主要紐帶的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、以技術服務中介為主要載體的產業集群創新體系、以中小科技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創新投融資體系的“四大體系”。采取原始創新、集成創新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創新形式,推廣先進制造技術,形成自己的獨特工藝方法,實現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突破。充分利用市場、政策、環保等倒逼機制,增強企業創新的緊迫感,加快建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技術中心、研發中心、檢測中心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。對接市場需求,重點突破主導產業的高新技術、共性技術、關鍵技術、補鏈技術。鼓勵企業與“大院名?!本o密聯合,加快資金、技術等各種創新資源的整合。不斷加大財政投入,搭建公共創新服務平臺,強化知識產權保護,嚴格產品質量監管,進一步營造尊重勞動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創業的濃厚氛圍。
二要加快培育產業集群。要加強規劃引導,編制組織實施好《縉云縣工業產業集聚發展與空間布局規劃》,以大力推進工業經濟繁榮,培育“產業更加集中、發展更加強勁、特色更加明顯、優勢更加突出”的產業集群為主線,重點發展機床制造、汽摩配、金屬制品三大主導產業;著力培育電力電子、新型特種材料兩大高新產業;改造提升縫制機械、照明器具兩大傳統優勢產業。積極扶持重點產業、重點產品、重點項目,就土地、資金、高級人才和熟煉工人、技術研發引進、稅改減免等方面給予傾斜,努力建設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。大力培育行業龍頭骨干企業,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輔導進程,積極開展技術趕超和傳統產業提升,加強品牌建設,深入實施名牌培育質量提升工程和標準化戰略,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,引導企業迅速做強做大。圍繞行業龍頭骨干,培育一批“專、精、特、新”中小企業群,提高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,形成完整的產業鏈。積極發展與產業集群相配套的專業市場、產品展銷、現代物流、信息中介、產業文化等生產性服務業。
三要始終保持高強度投入。形成持續高水平、高強度的投入,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,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。充分利用產業規劃編制成果,積極開展招商選資,引導企業瞄準國內外同行業龍頭,重點引進高科技、新產業的大項目、好項目,帶動產業跨越式提升。堅持引進外資與激活民資“雙輪驅動”,鼓勵企業大力開展技術改造。全面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,嚴格項目準入資格審查。有序推出小宗工業用地公開出讓和鼓勵標準廠房建設,滿足中小企業創業需求。積極開展挖潛節地,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,提高節約集約利用水平。建立重大工業項目用地儲備制度,為大企業、大項目預留發展空間。
四要努力加強要素保障。以行政區劃調整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為契機,加快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修編,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,優化工業布局。以全市率先完成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規劃編制為良機,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,整合盤活和利用好可開發利用的低丘緩坡資源,切實保障工業經濟的用地需求。繼續以工業新城理念指導園區開發建設,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,加快環保、防洪、教育、商住、勞務、金融、商業、通訊、電力等配套設施建設,全面完成建成區道路綠化、亮化、美化工程,提升園區開發檔次和建設水平。繼續完善工業園區管理機制,加強行政服務體系建設,延伸市政公共服務網絡。深化園區、功能區投融資體制改革。堅持政府與企業雙重推動,加快出臺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優惠措施,建立中小企業融資綠色通道,緩解中小企業資金要素制約。盡快推出對欠發達地區的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,支持中小企業創辦創業基地、創業中心等發展,加快建立中小企業孵化器創業種子資金,積極培育欠發達地區企業的上市與輔導工作。逐步拉開縉云中等城市框架,加強中心城市建設,提高城市化水平,促進城市化與工業化的互動發展。
五要不斷創優發展環境。要牢固樹立“善待企業”意識,尊重企業、支持企業、愛護企業、關心企業,全力營造“善待企業就是善待財富”的良好氛圍,建立以各類中小企業為對象的多層次、多渠道、多功能、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網絡,扶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。更多地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中小企業技術開發風險基金,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和新產品開發風險大等問題,支持企業拓展市場,鼓勵企業“走出去”,舉辦或組織企業參加各種大型展覽會、產品交易會,鼓勵企業進行市場開發戰略研究,爭取國內外更多的市場份額。開展“走進企業、破解難題”專項行動,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要素、瓶頸制約問題,努力減輕企業的政策性負擔,全力營造合力興工氛圍,增強企業克難發展的信心。
六要積極引導企業自覺應對。作為政府,要密切關注中小企業面臨的各種困難與挑戰,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目錄導向,引導發展重點突破的產業和領域,優先發展好主導產業,積極培育新興產業,大力提升改造傳統產業;組織各行業專家、協會等深入企業調研,充分發揮縣創業創新研究和促進中心在政策解讀、咨詢服務、創業創新培訓、項目包裝等方面的作用,為行業、產業、企業把脈,找出產業鏈上的薄弱、缺失環節進行重點突破;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特色經營,向“專、精、特、新”方向發展,力求在技術、質量、服務特色上下功夫,以專補缺,以特立身,以小搞活,以新競爭,以精取勝;引導金融部門重點扶持一批有市場、有效益、有信用的中小企業,引導中小企業加大資本運作力度,增加市場融資、發行債券的機會;加強行業管理,由政府支持、企業自愿,建立完善各種行業協會,加強行業協會的協調自律功能,努力形成政府、協會、企業三位一體良性互動局面。作為企業自身,面對新一輪經濟發展轉型期,在思想上要做好長期準備,對形勢要準確判斷,充滿信心,把握機遇,攻堅克難,積極應對,要按照市場變化,積極調整產品和市場結構;要善于借梯登高,努力尋找好的合作伙伴,減少自身風險;要苦練企業內功,強化企業內部管理,提高企業經營者和員工的素質,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、贏得主動、創佳效益,促進企業加快轉型升級。
